
关于出具审计报告工作流程
关于出具审计报告工作流程
导语:在当下社会,报告不再是罕见的东西,其在写作上具有一定的窍门。你还在对写报告感到一筹莫展吗?下面是特企服小编整理的报告工作,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审计流程的意义
(一)概述
审计流程是指审计人员在具体的审计过程中采取的行动和步骤。广义的审计流程是指审计人员从接受审计项目开始,到审计工作结束的全部过程,一般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审计准备、审计实施和审计终结阶段,各阶段又包括许多具体内容。狭义的审计流程指审计流程指审计人员在取得审计证据完成审计目标的过程中所采取得步骤和方法。
(二)制度基础审计的流程
1、确定审计的目标
2、了解内部控制制度,并予以描述
3、内部控制制度的初步评价
4、符合性测试
5、符合性测试结果的评价
6、实质性测试
7、实质性测试结果的评价
8、撰写审计报告
优点:一方面当大大减少审计工作中取得审计证据的工作量,从而节约人力时间、降低成本;另外能较好的避免失误,保证审计工作质量。缺点:过分依赖对内部控制的审计。
二、准备阶段
(一)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
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哪些情况
常用方法
1、查阅去年的审计工作底稿;
2、查阅行业业务经营资料。
3、查阅公司章程协议、董事会会议记录、重要合同等。
4、参观被审单位现场。
5、询问内审人员和管理当局。
(二)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
(三)初步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
初步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目的在于判断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否作为在实质性测试的时候进行抽样的基础,并对那些准备信赖的内部控制决定其测试的时间、性质、范围。
(四)确定重要性
重要性,是指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序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在审计过程中,需要运用重要性原则的情形有:一是在确定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时(计划阶段)。在运用审计程序以检查会计报表的错报或漏报时所允许的误差范围;二在实施阶段,根据重要性判断是否需要进一步审查;三是评价审计结果时,重要性被看作是某一错报或漏报或汇总的错报或漏报,是否影响到会计报表使用者判断和决策的标志。
自考教材对重要性介绍非常简略,但是考试时候经常涉及超纲内容,而且与审计报告的关系非常密切,这里进行必要拓展。
概念
重要性,是指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注意:
1、重要性概念是针对会计报表使用决策而言的;
2、重要性的判断离不开特定的环境;
3、重要性与可容忍误差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帐户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就是实质性测试的可容忍误差。
重要性的运用
1、一般要求:对重要性的评估是注册会计师的一种专业判断。在确定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及评价审计结果时,注册会计师必须运用重要性原则。其运用的一般要求可从以下方面理解:
为的错报或漏报。
②可能引起履行合同义务的错报或漏报。
③影响收益趋势的错报或漏报。
④不期望出现的错报或漏报。
3、两个层次重要性的考虑
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会计报层次和相关账户、交易层次的重要性。这就意味着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必须从两个层次来考虑重要性:
①会计报表层次;确定方法:固定比率法和变动比率法。
②账户和交易层次。确定方法:分配方法和不分配方法。
4、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的关系
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存在的反向关系,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
①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的关系。
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成反向关系。
③注册会计师应当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
编制审计计划时对重要性的评估
重要性是影响审计证据充分性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重要性水平与审计证据之间成反向关系(审计证据、审计风险、审计重要性两两反向)
(一)会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确定
1、方法:固定比率法、变动比率法两种
2、判断基础:资产总额、净资产、营业收入、净利润等
3、选取:同一期间的报表,取重要性水平最低的作为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
(二)账户或交易层次的重要性水平
注册会计师在制定账户或交易的审计程序前,可将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分配至各账户或各类交易,也可单独确定各账户或各类交易的重要性水平。对于账户或交易层次的重要性水平,既可以采用分配的方法,也可以不采用分配的方法。在实务中,很多注册会计师选择资产负债表账户作为分配的基础,各账户分得的重要性称为"可容忍误差"。对于易出错的项目,可确定较高的重要性水平;对于重要项目或不期望出现错误的项目,从严制定重要性水平。
评价审计结果时对重要性的考虑
(一)注册会计师评价审计结果时所运用的重要性水平,可能与编制审计计划时所确定的重要性水平初步判断数不同,如前者大大低于后者,注册会计师应当重新评估所执行的审计程序是否充分。
(二)注册会计师在评价审计结果时,应当汇总已发现但尚未调整的错报或漏报,以考虑其金额与性质是否对会计报表的反映产生重大影响。注册会计师在汇总尚未调整的错报或漏报时,应当包括已发现的和推断的错报或漏报,并考虑期后事项和或有事项是否已进行适当处理。
(三)如果尚未调整的错报或漏报的汇总数超过重要性水平,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扩大实质性测试范围或提请被审计单位调整会计报表,以降低审计风险。如果被审计单位拒绝调整会计报表或扩大实质性测试范围后,尚未调整的错报或漏报的汇总数仍超过重要性水平,注册会计师应当发表保留意见或否定意见。
(四)如果尚未调整的错报或漏报的汇总数接近重要性水平,由于该汇总数连同尚未发现的错报或漏报可能超过重要性水平,注册会计师应当实施追加审计程序,或提请被审计单位进一步调整已发现的错报或漏报,以降低审计风险。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的错报或漏报,除了已发现的错报或漏报及推断的错报或漏报之外,还可能存在其他的错报或漏报。当汇总数近重要性水平时,如考虑该种错报或漏报汇总数可能超过重要性水平,审计风险就会增加,为降低审计风险,注册会计师应当实施追加审计程序,或提请被审计单位进一步调整会计报表。
在审计各阶段对重要性水平的运用
(五)分析审计风险
1、概念: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审计人员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2、组成要素:包括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
(1)固有风险:IR
a、含义:固有风险是指假定不存在相关内部控制时,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别产生重大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
b、性质:固有风险实际所处水平审计人员只能评估,但无法改变。
(2)控制风险:CR
a、含义:控制风险是指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别产生错报或漏报,而未能被内部控制防止、发现或纠正的可能性;
b、性质:审计人员只能通过一定的程序评价控制风险所处水平,但无法改变其实际水平。
(3)检查风险:DR
a、含义:检查风险是指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别产生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未能被实质性测试发现的可能性;
b、性质:审计人员可通过设计的实质性测试程序改变检查风险水平。
推荐阅读
-
出具审计报告的流程_北京会计师事务所
出具审计报告的流程 怎样出具审计报告?审计报告的流程有哪些?下面是特企服小编整理的出具审计报告的流程,欢迎阅读参考!一、审计准备阶段 1、接收委托,确定审计项目
2022-04-30